受台风“格美”影响,湖南湘潭遭遇自1961年以来综合强度最大的一轮强降雨,导致湘江湘潭段迅速暴涨。7月28日至29日,湘江支流涓水湘潭县流域发生3起堤防损毁险情。
涓水河畔,一场攻坚战迅速打响。
当晚,湖南日报社湘潭分社社长白培生带着我和几位同事第一时间奔赴湘潭。
几天采访,我们收获着温暖与感动。
(一)
7月29日凌晨6点,在通往四新堤的县道旁,我们看到一群身着“迷彩绿”的民兵正在一栋民房前坪休整,便停下车开始采访。
此时,两名骑着电动车的年轻人经过,其中一位姑娘将手中满满一袋热乎的包子和鸡蛋送到民兵手中。
“你叫什么名字?”我问她。
“就是这里的村民!”姑娘简单答一句,匆匆离开。
“这早餐让我们很感动!”现场的株洲市芦淞区武装部民兵朱扩军说,“我们28日晚上9点多接到集结任务,不到1个小时,百余人的应急连就集结完毕,开了过来。”当晚11点,这支队伍与株洲市荷塘区以及长沙、岳阳、娄底等全省各地的民兵队伍陆续出发支援湘潭。
他们当中,有的刚刚完成岳阳华容团洲垸的堵口、排涝任务;有的刚刚从衡阳南岳救援任务一线返程,半道接到指令更改目的地;有的是“新手奶爸”,将嗷嗷待哺的孩子交给家人就义无反顾冲向一线……
无论是谁,大家都将灾情当作命令,不讲条件、毫无怨言。
“风雨同舟,共克时艰。这段时光让人难忘。”朱扩军感慨道。
(二)
告别“迷彩绿”,我们继续驱车前行。一路上,救援车辆和人员络绎不绝。
我们赶到湘潭县河口中学,这里是县里4个安置点中最大的一个。
白大褂、红马甲……安置点忙而不乱。湘潭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军一夜未眠。他声音嘶哑,扯着嗓子告诉我们,虽然辛苦,但他也收获了感动。
7月28日深夜,已经熟睡的李军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穿好衣服赶往学校。“老师、医生、政府公职人员,还有食堂工友……一批批人火速往学校赶。” 李军说,大家分工合作,订物资、腾房间、打扫卫生,以最快速度打造安置点。凌晨3点,河口中学安置点迎来首批受灾群众。
听完他的讲述,我心中升腾起一阵暖意。
李军还告诉我们,有的老师第二天清晨看到信息,放弃暑假赶来做志愿者。为了抚慰受灾群众,安置点还特意安排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轮班。
7月30日上午9点,一家企业负责人驱车到现场,捐赠270件矿泉水、50件方便面。湘潭县烟草专卖局、卷烟零售客户党支部、城区116户烟草零售户等,也送来价值近6万元的物资。
(三)
7月29日13点40分,涓水湘潭县河口镇华中村堤段发生损毁,长度约30米。这是两天时间里出现的第三处损毁。
收到消息后,正在河口中学安置点的同事颜石敦立即赶往现场,一直工作到凌晨。
“这是我第一次坐冲锋舟,平常温顺的涓水‘发起怒来’竟然这么可怕!”
水中障碍物、漂浮物不断,水流湍急,冲锋舟不停晃动。有时,救援人员只得下来,从后面推着冲锋舟前行。
到了晚上,由于受灾地区断电,救援人员只能靠自带发电机的微光前行。回来后,颜石敦仍心有余悸。
除了惊心动魄,抢险救援现场更多的是温暖动人。华中村沙泉片区一位84岁的老人瘫痪在床,武警官兵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抬上冲锋舟送到安全区域。当天气温很高,武警官兵怕老人中暑,还脱下军帽为老人扇风。
“雨夜转移群众时,县里一名村干部被毒蛇咬伤了!” 7月30日,同事蒋睿马不停蹄赶到湘潭县人民医院了解情况。
“左脚发黑发肿,手术伤口处渗着血。好在救治快,不然连左脚都保不住!”蒋睿用“震惊”一词描述当时情景。即便躺在病床上,这位村干部的目光依然紧盯着微信群工作动态,时刻牵挂着村民。
蒋睿带着满满几页纸的采访笔记回到办公室,连夜加班写下独家报道——《雨夜里的生命接力》,第二天在《湖南日报》刊发。短短几个小时,报道在新湖南客户端的点击量达到近20万次。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湘潭市红十字救援队在救援时,一位救援人员充当人梯,“踩我肩膀,没事!放心,没事!”。在一声声“没事”中,一家子被顺利转移到了冲锋舟上。
当天,这条融媒体稿件在新湖南客户端推出。
(四)
7月30日起,涓水水位逐渐下降,一些受灾村民陆续回到家中,开展生产自救。
7月31日一早,白社长带领我们再次深入湘潭县,看他们如何重建家园。采访中,我们几次被村民质朴的话语打动。
村民曾奇彪家的西瓜、蔬菜被洪水冲走,草鱼、黑斑蛙四散逃窜,损失惨重。采访中,他坚定地说:“不放弃,继续干!”年近古稀的郭利霞老人家中被淹,饲养的鸡、鸭等也无影无踪,我们刚想安慰她,她却笑着说道:“只要人还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段时光,尽管每天只睡4、5小时,经常需要在烈日下步行数公里,但我们依然充满能量。我们不会忘记,有志愿者给我们递来矿泉水,有安置点的灾民给我们送来西瓜,还有医务人员特意熬制了防中暑的中药汤剂。
我们更不会忘记,这个夏天,我们见证的温暖与感动!
(转载自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