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社动态

>

团洲垸,我在现场|刘诗琪:穿了三天拖鞋,获得一个“标签”

团洲垸,我在现场|刘诗琪:穿了三天拖鞋,获得一个“标签”

7月5日16时许,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桩号19+800)发生管涌险情,17时48分许,紧急封堵失败后堤坝决堤。 7月5日18时,我刚忙完一篇稿子的发布和提审。领导急匆匆地跑过来,对我和同样是新人记者的童臻熙说:“华容县决堤了,需要派你们‘上前线’!”

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的自然灾害报道。没想到,这次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

(一)

事发紧急,没时间回家收拾换洗衣物,必须立马出发。但由于事发当天是周五,我原计划和朋友一起外出,还特意穿了一双带跟的小皮鞋。我低头看了一眼,暗暗想着,这次是去“前线打仗”,这鞋怎么能“上战场”呢?

时间来不及了,临出发前,我到楼下便利店买了一双拖鞋。没想到,因为这双拖鞋,我意外获得一个标签——“湖南日报那位穿了三天拖鞋、灰头土脸的女记者。”


在华容县团洲垸进行前方报道期间和记者一同“作战”的拖鞋。
在华容县团洲垸进行前方报道期间和记者一同“作战”的拖鞋。


7月5日19时,我和童臻熙两位新人记者与资深前辈郭立亮老师、奉永成老师、王亮老师一齐坐上了驶往华容县团洲垸的车。

路上我还在恍惚,心中十分忐忑:6月29日还在暨南园参加毕业典礼,7月2日正式入职,7月5日便上了“前线”,我连我们频道内部的同事都还没认全,又该如何做好一线报道这样专业的事呢? 除了不安,还有些期待:我终于也成为了“逆行者”的一员,迈出了实现新闻理想的第一步。


6月29日上午,记者在暨南大学参加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
6月29日上午,记者在暨南大学参加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


比起我的复杂心情,车内各位前辈老师聊天的氛围则更为紧张:一线具体情况如何?有无人员伤亡?救援是否成功?安置了多少位群众?决口是否还在扩大?太多的不确定被讨论着。 一路上,高速、省道、县道、乡道……大路小路被我们走了又走,绕了又绕。逆行的救援车呼啸而过,我们这辆车也打着双闪,只为能尽早抵达灾情一线现场。 一路奔波,我们终于抵达洞庭湖一线堤防。

车子没法上堤,只能在土坡下停着。步行上堤,踏着脚下的泥土,我才真正有了成为记者的实感。


7月5日23时,抵达华容县团洲垸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7月5日23时,抵达华容县团洲垸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我们是第一拨抵达华容县灾情一线现场的记者,见到的第一幕是乡亲们在团洲垸间堤台阶上愣神。他们躺的躺,坐的坐,有的正焦急地踱步,有的和身边乡亲讨论着事发时的具体情况,难以掩饰眼神里的惶恐和不安。 “我们当时还在田里干活,一听发水,赶紧跑了!”一位乡亲红着眼睛和我说,“还好当时跑得快,不然现在真不知道人在哪里。” 我们乘着月色步行到钱团间堤,路边散落着行李、被水浸没的房屋、家电家具……乡亲们坐在好不容易带出来的床垫上,护着自己家养的鸡,静静地看着远处被淹没的家。 走到间堤的中间,几艘救生船正停放在岸边,还有几艘正在驶来。我们询问武警官兵后得知:团洲垸所有受灾群众正安全转移,暂无人员伤亡,目前救援还在持续。

由于已是深夜,天色昏暗,我们能拍到的镜头寥寥无几。


7月6日凌晨,华容县团洲垸的真实明暗程度,无法拍摄照片及视频。
7月6日凌晨,华容县团洲垸的真实明暗程度,无法拍摄照片及视频。


(二)

在现场的第一晚,我们6个人都没有洗漱,4点睡,8点起,在脚都伸不开的车上一起挤着睡了4个小时。谁也没有抱怨,因为我们都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 为了拍摄转移群众与决堤后洞庭湖的水位画面,郭立亮老师一直坚守在堤坝上,几乎一夜未眠。


7月6日,郭立亮老师在决口进行拍摄。
7月6日,郭立亮老师在决口进行拍摄。


7月6日8时,我们一行人分工合作,我负责留在车上剪辑前晚拍摄的现场视频。


7月6日,奉永成老师与王亮老师在帐篷内写稿。
7月6日,奉永成老师与王亮老师在帐篷内写稿。


7月6日,作为灾后第一天,物资、设备等基本条件均在布置中,现场相当于在打“乱仗”。

“你们多去拍,素材立马传给后期!”从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午,领导陆续打来了6个电话。

不等我焦虑紧张,新的问题又来了:间堤上毫无信号。

传素材要半小时,电脑卡顿的情况下剪辑视频要一个半小时,将剪辑好的视频发布出去又需要半小时,还需要进行审核……制作一条视频就要耗费近半天的时间,又如何能够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7月6日12点44分,我们的第一条视频报道终于发布,这也是湖南日报社短视频平台推出的首条视频报道。


7月6日12时44分,第一条视频报道终于发布。
7月6日12时44分,第一条视频报道终于发布。


由于现场情况复杂,我们每天基本都需要徒步三公里以上,尽可能多地对水位、现场情况进行拍摄,对现场暖心瞬间进行捕捉。


7月6日,交警们正在吃午饭。
7月6日,交警们正在吃午饭。



7月6日,武警官兵正在现场进行救援。童臻熙 摄
7月6日,武警官兵正在现场进行救援。童臻熙 摄


(三)

7月7日,我们在洞庭湖一线堤坝决口处蹲守了一整天。对于我们两位“新兵蛋子”来说,这是印象深刻的一天。

在徒步前往决口的路上,我们总是能看到漫天的小飞虫、青蛙、蛇等我们从来没见过的“稀奇玩意”。我们只能一边闪躲,一边继续往前。

“这也算是一次新奇的体验了!”我感叹道。


7月7日,在决口拍摄时遇到的蛇。
7月7日,在决口拍摄时遇到的蛇。


抵达决口,现场排列了很多八轮货车在进行投石作业。我们凑近采访工作人员,他们却连连后退,不好意思地向我们解释:“我们身上都快臭了。别说洗澡,一天一夜没有睡觉了。”

我们继续往前,现场正在以水陆双向“进占”的方式进行着综合填埋,几艘装满碎石的大船正在往决堤口抛投石料,决口已填埋65米左右。

“是你,湖南日报那位穿拖鞋的女记者!”我正站在碎石堆上拍摄投石作业的场景,在漫天的尘土中听到了“关键词”。回过头来一看,发现是第一天晚上认识的岳阳军分区的武警官兵。

“你休息了吗?”

“还没来得及,填埋正是关键的时候,我已经在决口坚守一天一夜了!”

听到这番话,前一秒还在抱怨全是泥土的湿热环境,感叹被晒伤有多难受的我,顿觉羞愧难当。

(四)

7月8日22时33分,洞庭湖一线堤坝终于完成合龙。直到这一刻,我们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气。

我低头看了一眼全身是泥土的衣服,心想:一切都值了!


7月8日,记者在钱团间堤进行出镜报道。
7月8日,记者在钱团间堤进行出镜报道。


在深入前方进行新闻报道工作之前,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刻地意识到前方工作的不易。

五天四夜在团洲垸的坚守与记录,让我意识到,一篇篇优秀的报道离不开团队的紧密协作。 摄影记者郭立亮老师拍摄了许多张“出圈神图”,这是用日夜坚守、每天徒步6、7公里换来的;文字记者奉永成老师和王亮老师发布了数篇传播效果好的稿件,这是用及时捕捉现场热点、采访一位位群众与官兵、蹲坐在太阳下写稿换来的。

我和同一天入职的小伙伴童臻熙一同策划、拍摄、采访,对着流汗不止、浑身是土的彼此相视而笑,举着藿香正气水爽朗干杯,我们都明白,是彼此间的默契共同铸就了这段珍贵回忆。


7月9日,记者与郭立亮老师、童臻熙三人扛着设备往返徒步6公里拍摄洞庭湖一线大堤排涝情况。
7月9日,记者与郭立亮老师、童臻熙三人扛着设备往返徒步6公里拍摄洞庭湖一线大堤排涝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