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社动态

>

中宣部专题阅评肯定“走进十八洞”报道

中宣部专题阅评肯定“走进十八洞”报道

 中宣部新闻局3月17日出版的《新闻阅评》,以《湖南日报传播十八洞村可推广复制的脱贫经验》为题,对湖南日报及报社新媒体的相关报道、评论和传播给予阅评肯定(全文附后)。
围绕扶贫点十八洞村,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今年春节期间组成专门团队“走进十八洞”,连续数日真实记录当地的扶贫轨迹。新年新改版后的湖南日报,从“深读”《十八洞脱贫记》,到评论《十八洞村,可持续可复制的脱贫样本》、通讯《“勤爬苦做才能脱贫致富”》通讯等,各类报道迸发出连续剧般的持续聚焦效应。在正面关注的同时,湖南日报3月份又推出独家新闻《“十八洞村”商标被抢注》,并陆续跟进系列后续报道及评论,发挥了主流媒体主动引导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
湖南日报传播十八洞村可推广复制的脱贫经验
日前召开的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传来喜讯,省政府宣布十八洞村等1053个贫困村正式脱帽出列。这是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后,十八洞村向贫困宣战取得的重大成果。湖南日报及所属新媒体就此推出系列报道,3月17日还发表评论《十八洞村,可持续可复制的脱贫样本》,产生广泛影响,总点击量已超过2500万人次。
为总结和传播“可推广、可复制”的精准扶贫新经验,湖南日报年初以来先后由社领导带队,派出五批记者到十八洞村蹲点,一边参加扶贫工作,一边调查研究,一边采访写作。所做的文字、照片、视频等报道,带着露珠,原汁原味,充满泥香,把十八洞村的成功做法、经验和盘托出:

一是建设一个好班子。精准扶贫不能满足于嘴上喊,更要身体力行干,其中干部作用最关键。系列报道集中展现基层干部敢担当有作为的风采,同时强调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十八洞脱贫记》一文介绍: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通过竞争上岗,把讲政治、有文化、“双带”能力强、群众信任的能人选进班子。29岁的龚海华全票当选为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3名产业带头人成为村主干,9名能人当上主干助力,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二是走出一条好路子。系列报道突出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突出产业扶贫,着力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新当家”透露好消息》等文写道,村里始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长富久富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抓,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因人而异组织苗绣加工、劳务输出。如依托十八洞苗寨文化传媒公司,致力发展乡村游,每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2016年11月又引入资金打造旅游景区,力争3年内完成国家4A景区创建。成立苗绣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54名妇女组成苗绣发展团队,与4家公司签订订单年创收5万余元。走上这条路子,十八洞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三是揭示一个大“秘诀”。扶贫首先要扶志,战胜贫困归根到底还要靠群众自己的努力。湖南日报发表通讯《“十八洞”的“老当家”》,记叙十八洞村老支书杨五玉3年吃住在工地,晒黑了、身子变瘦了,硬是带领全村人一锹一鎬从半山腰上辟出一条进村的道路。《“十八洞”的形象大使》一文中,特别引用当地群众说的一段话,“依靠外力硬扶即使一时脱了贫最后还会掉下来。说千道万,改变贫穷落后还得靠自己”。参加湖南省扶贫工作会议的代表反映,“湖南日报总结、传播的十八洞村脱贫经验,说的都是大白话,讲的全是实道理,听起来明白,学起来管用”。

湖南日报就十八洞村脱贫所作的系列报道和评论,真实记录该村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全景式展示3年多来取得的重大变化,其更大价值在于,用典型破解了通过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这一重大课题。